看课文《掌声》有感
扬中市八桥中心小学 蔡美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新的理念下的语文却是要求教师要把语文
这一门课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近而
再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听了匡教研的课文《掌声
》一课,我有如下的几点收获:
一、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
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的备课方法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
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
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位,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
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生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烂熟于心,
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可见,备课是教师与
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后的创造性工作,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对课本的深入解读。
匡教研通过三备,让学生比较几处掌声所蕴涵的内涵,前后文相联系,从而感悟品味
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
语文学习只要深入到学生情感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主题意识
,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所以我认为备课是
上好课的前提。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林肯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喜欢赞扬”,人与生俱来的好胜心和荣誉感决定了每一位
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满意的成绩,取得成功。然而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自主和自控能
力的不成熟又常常使学生产生惰性,停滞不前。此时我们教师如果能不失时机的有目的
地激励、鼓舞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内驱力,那么势必会收
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课堂上匡老师能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生活经历,在课堂上创设了小英来到我们的面前,
引导学生溶入情境中,通过采访设身处地地让学生体会小英的胆怯、矛盾和无奈体会小
英那敏感、脆弱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课堂上匡老师注重对
学生的评价如学生朗读课文后,学生进行了评价,老师带领学生为他们鼓鼓掌。竖起大
拇指夸夸他们等行为都能激起学生的奋进心,才能达到孙双金老师的“小手直举、小脸
通红、小眼发光”的课堂氛围。我想,渐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
题来,后进生不再是将头默默的低下,也许他们会直视我的眼睛,因为我在他们的眼睛
里也看到了自信。因为我知道,他们也一直在努力。这是每一个做老师的最想看到的情
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伟人,但是只要他付出自己的努力了,我们怎么还会责怪他
呢?
听了这节课,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激励性评价”对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唤起
其产生内驱力的重要作用。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言“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
扬和鼓励”。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一定要更多的利用“激励性评价”从而使自己的
教育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具实效性。
3. 积极做课堂的小主人。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小朋友活泼好动,课堂教
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积极动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学
生全身心的参与学习活动。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参与的全体性。让全体学生积极
参与,不要是活动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表演舞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如果只局限于一
部分学生,这样绝大多数学生就不能得到锻炼。这样就会使一些中等或中下等的学生更
加觉得语文的乏味。而且活动一定要是多样性的,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采用学生
自学、同桌商议、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辩论的形式。别看他们年纪小,有时为了一个问
题,他们可以争上老半天。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擦出智慧的火花。
在理解了掌声后,匡老师让孩子们讨论讨论“你觉得这掌声像什么?”孩子们立刻进入
到讨论的氛围中,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去
了,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理解。同时还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
除了可以给以掌声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这样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她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认识到老师要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
成过程。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及时处理多
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 教学过程,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的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的未来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喜欢语文、欣赏语文,进
而去享受语文的快乐。